本文转自:金昌日报
贾菁: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
记者 张诗雅 胡有春
初秋的早晨,在金昌市第九小学的一间教室里,不时传来孩子们清脆的英语跟读声和欢笑声。站在讲台上的,是被学生称为魔法老师的贾菁。她笑容温暖,眼神明亮,一边用手势辅助发音,一边走下讲台,轻轻抚过一个个小脑袋,鼓励他们大胆开口。
“别害怕,发音就像给单词穿衣服,多试几件,总能找到最合适的那一身。”她常这样对学生说。
一句温柔的话语,改变了许多孩子对英语的恐惧。六年级(1)班学生刘沅鑫说:“贾老师是让我从‘怕英语’到‘盼英语’的魔法老师。”
那份被点亮的爱,她选择传递
2010年7月,刚走出校园的贾菁怀揣着对教育的憧憬,来到金昌市龙门学校任教。初入职场,她便面临着不小的挑战——学校里很多孩子家庭条件艰苦。其中,学生小明(化名)的情况让她格外揪心。小明是单亲家庭孩子,跟着爸爸住在平房里,冬天还得自己生炉子取暖。
有一天早晨,小明迟迟未到学校,贾菁满心焦急,直到看到小明的身影出现在校门口。走近一看,孩子的眉毛和前额头发都被烧掉了,贾菁的心瞬间揪紧,立刻跑去买来烫伤膏,之后每天都耐心地帮小明涂抹。看着小明在寒冬里穿着单薄,她又自掏腰包给孩子买了帽子和手套。
在贾菁的悉心关怀与鼓励下,原本沉默寡言的小明渐渐开朗起来,还常常主动到办公室帮贾菁打扫卫生,看到老师手里拎着东西,会立刻上前帮忙。
“正是我学生时代老师给予我的温暖,让我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。”贾菁坦言,从教初心并非宏大目标,而是源于自己学生时代被老师点亮的那些瞬间,这份教育的传承,她一坚持就是十四年。
从“青涩新兵”到“领路菁姐”
刚入职时,除了学生的特殊情况,如何管理课堂、与学生有效相处,也让贾菁倍感困惑。
“那时候管不住学生,就只能比谁的声音大。”回忆起最初的教学经历,贾菁笑着说。
幸运的是,学校的“导师带徒”制度给了她成长的契机。在优秀教师乔保菊的悉心指导下,贾菁不断摸索、总结经验,逐渐从一名青涩的新教师,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优秀教师。而这份“传帮带”的精神,也被贾菁延续了下来。如今,她已经带过七八位新教师,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人,助力他们在教育路上少走弯路。
同事王自珍亲切地称她为“菁姐”:“不管是公开课还是班级管理,她总是第一个冲过来帮我。她让我明白,成长不是独自攀登,而是携手同行。”
多年来,贾菁的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了专业认可,五次拿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,一次获省级精品课一等奖,三次夺得省级优质课一等奖,一次获全国教学案例一等奖。
春风化雨,读懂每一个孩子
2023年8月,贾菁调入新成立的金昌市第九小学,迎接她的是来自12所学校的转学生和大量的“学困生”。
不少老师提醒她:“那几个孩子成绩差、习惯不好……”她却笑笑说: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,我要做的,是读懂他们。”
她通过不断激励,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,激发学习兴趣,帮助他们从原来的成绩倒数逐步提高成绩。起初,有些学生拿到奖状时面无表情,可随着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成绩的提升,孩子们脸上渐渐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。
她说: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我愿做那个点火的人,用一节课、一句话、一个眼神,照亮孩子向前走的那一小步。”
“从教14年来,最大的感受就是和孩子们的双向成长。”贾菁说:“我教会他们知识,他们却用渴求的眼神和对知识的好奇治愈我。”,如今,她依然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,带着工作室的老师们继续探索英语教学新路径,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“学困生转化和趣味课堂研究中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